
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本期特摘取部分内容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
问题1:对于特定遗传易感性人群,除定期体检,还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来降低患癌风险?
核心观点:强化筛查,早发现肿瘤迹象。调整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降低风险。通过遗传咨询和心理支持应对遗传压力。必要时需医生评估进行药物预防和手术预防。
观点解读:具有肿瘤遗传风险的人群比一般人群需要更早期进行规律的肿瘤专科筛查,如BRCA1/2基因突变者,女性在25岁以后,男性35岁以后,每年做乳腺MRI或乳腺X线检查,避免普通体检带来的漏诊风险。生活中保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戒酒,避免肥胖,减少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癌症风险。携带突变基因可能引发焦虑,遗传咨询能解释风险、指导家庭生育选择,心理辅导帮助缓解恐惧,避免过度担忧影响生活质量。高危人群可使用特定药物(如他莫昔芬)或者手术预防,药物能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无论药物还是手术都可能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
问题2:如何通过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来预防肿瘤,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核心观点:健康生活方式维持身心平衡,放松训练改善身心紧张状态,规律运动增强免疫力和抗压能力。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观点解读:每天7~8小时睡眠、均衡饮食修复压力损伤细胞。戒烟限酒减少致癌物摄入;深呼吸、冥想、肌肉放松等训练能直接降低身体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水平,每天坚持10~15分钟练习,可减少慢性炎症反应对细胞的损伤;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每周 3~5 次、每次30分钟的运动,可降低乳腺癌、肠癌等与压力相关的肿瘤风险。心理干预调整负面思维,缓解情绪压力。与亲友分享感受、参加兴趣小组等活动,缓冲压力伤害。严重情绪问题需专业心理咨询。
问题3:如何综合运用肿瘤筛查方法,减少漏诊和误诊?
核心观点一:联合影像学与肿瘤标志物检测,互补筛查。
观点解读:单独用一种方法容易漏查,比如肝癌筛查时,腹部超声能直接观察肝脏形态,甲胎蛋白(AFP)检测可提示肿瘤活性,两者结合既能定位病变又能辅助判断性质,准确性更高。医生结合患者年龄、病史、生活习惯等综合判断。
核心观点二:按高危因素分层选择筛查方法。
观点解读:不同人群患癌风险不同。例如,长期吸烟者肺癌风险高,需用低剂量螺旋 CT 精准筛查;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应结合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针对性筛查能减少不必要检查,提高效率。
问题4:不同风险的人群如何进行肿瘤筛查?
核心观点:年龄与性别决定筛查重点,不同癌症需选对应筛查手段,筛查频率因年龄和检测方式调整,高危人群需提前筛查。
观点解读:由医生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史等综合判断,不同风险人群按风险分级调整筛查方式和频率。肿瘤低危人群主要按照年龄决定筛查策略,而高危人群则需针对性筛查,有明确癌症风险的人要重点查。如吸烟或家族史者。例如,肝癌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每6个月查超声和甲胎蛋白,中低风险者可能只需每年一次,避免“一刀切”浪费资源。
问题5:如何根据不同肿瘤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制订预防方案?
核心观点:多手段整合预防效果最大化。
观点解读:基因检测+强化筛查+药物+生活方式“四联防护”,比单用某一种更有效。就像防洪既要加固堤坝又要疏通河道,组合拳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发病风险。
问题6:如何预防与感染因素相关的癌前病变?
核心观点:强化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与干预。
观点解读:定期做宫颈TCT、HPV检测和幽门螺杆菌筛查,能早发现异常。例如,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及时用药根除,可阻断胃炎发展为胃癌;宫颈病变早期治疗可避免恶化成癌症。
问题7:根据不同肿瘤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如何制订营养预防方案?
核心观点一:全面、动态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及生活习惯。
观点解读:制订营养方案前,需系统评估患者的身体指标(如体重、肌肉量)、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等。例如长期吃素的肠癌患者,需额外补充蛋白质及必需脂肪酸。
核心观点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营养预防方案,要按不同部位肿瘤影响的相应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个性化搭配三大营养素比例,建立动态营养监测机制,同时,营养教育要兼顾心理与实操。
观点解读:不同癌症患者需要针对性饮食,例如,胃癌患者强调“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咽喉癌患者吞咽困难,可把鱼肉蛋打碎成慕斯状;胆胰疾病应调整脂类比例。除食物形态适宜外,还要根据肿瘤类型识别特异性代谢特征,指导食物品种选择。
并非所有患者都需高蛋白饮食。化疗期患者若肾功能异常,要控制蛋白质总量;糖尿病患者即使患癌,仍需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选用全谷物等低升糖主食,并增加优质脂肪比例;肺癌患者要多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帮助对抗癌细胞产生的有害物质。
治疗不同阶段需求不同。放疗初期可能食欲正常,但随着疗程进行常出现味觉改变,此时需每周评估,及时将普通牛奶替换为乳清蛋白粉;术后恢复期要检测白蛋白指标,若持续下降,需加用肠内营养剂。手把手教家属制作营养餐比单纯说教更有效,同时要疏导患者情绪,例如,当患者因口腔溃疡拒食时,应指导用吸管小口喝营养液,而非强迫进食。
问题8:如何优化肿瘤检查的流程和顺序?
核心观点:分层选择检查手段,先简后繁。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核心,对于可疑病变应及早做。基因检测在病理确诊后按需做。
观点解读:对疑似患者优先用简单、快速且便宜的检查,比如抽血查肿瘤标志物或做超声,快速排除或缩小范围。确诊需要复杂检查时再安排 CT、MRI,避免一上来就做昂贵项目,既省时间又省钱。高度怀疑肿瘤时,应尽早取组织化验,明确肿瘤类型,避免因误诊耽误治疗。基因检测主要用于指导用药(如靶向药),需先确定是恶性肿瘤,再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基因检测项目。
问题9:如何选择基因检测项目和技术?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核心观点: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检测项目。观点解读: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检测驱动基因、耐药突变或免疫标志物。不同检测方法优缺点互补,按需组合使用。PCR 检测单基因快速但覆盖少,NGS能查数百个基因但耗时费钱,IHC看蛋白表达但不能诊断基因突变。PCR适合少量已知基因突变检测,速度快且便宜;NGS可查多基因变异,但成本较高;免疫组化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测手段,简单易行,对确证的蛋白标志物是标准检测手段。
问题10: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最佳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一:肿瘤生物学特征决定治疗方案,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基因分型的肿瘤选择的治疗策略不同。
观点解读:例如1期乳腺癌可以选择直接手术,而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在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有助于判断化疗疗效,争取最大的治愈机会。不同肿瘤的基因突变、分子分型等生物学特性差异显著,需通过检测明确类型。例如乳腺癌患者需检测 ER、PR、HER2 状态,决定是否能用内分泌治疗或靶向药,避免无效方案。
核心观点二: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治疗强度,降低风险。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提升治疗信心与效果。尊重患者意愿,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
观点解读:评估年龄、体能评分、器官功能等,年龄大、身体较差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能需减少化疗剂量、选择低毒药物或保守治疗,在控制肿瘤的同时保护身体机能。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通过心理咨询、家属陪伴或病友互助,帮助患者积极应对治疗副作用,坚持完成疗程。与患者充分沟通治疗目标,如优先延长生存期还是缓解症状,结合其对治疗副作用(如脱发、恶心)的接受度,选择符合其价值观的方案。
聚焦
中央网信办:整治利用“中医养生”等噱头诱骗老年人非理性消费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针对违规引流营销问题,整治重点聚焦利用“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等噱头,诱骗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非理性消费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599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相关新闻
乐健康|哪些不良习惯易患肿瘤?专家支招防范“生活方式癌”!
本期编辑:成露 窦小涛

工人日报
面向企业,面向工会,为亿万职工服务,宣传工人阶级创造性劳动和先进人物光辉思想。
99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关注工人日报微信)
举报/反馈
文章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9668458566266372&wfr=spider&for=pc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