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近日,全国爱卫会印发通知,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健康乡村建设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并启动实施15个专项行动,本周“上新”3个行动,有助于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实现幸福生活提供更为牢固的支撑。
健康中国行动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设计和全民动员机制,为全球人口大国应对慢性病、传染病等健康威胁提供了“中国方案”。其核心经验在于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细化各个专项行动的目标、指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统筹指导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策略,并通过跨领域协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结合、全民健康责任制推广,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
从2019年至今,各部门、各地、各社区积极对标专项行动要求,铺展开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癌症防治等18条“经纬线”,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制度、使用新技术等手段,更为精准锁定威胁居民健康的因素,针对性出招予以化解。
比如,天津市滨海新区推出公共政策健康审查制度,组成滨海新区健康专家委员会,将关口前移,对涉及民生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在合法性审查阶段前增加健康审查环节,先后梳理出养老、教育、食品安全、卫生保护等不同领域的72条政策,评估健康影响因素,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贵州省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入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通过退耕还林、水源地保护等措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多地推进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将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旅游结合,通过“中医药﹢康养旅游”模式带动区域健康产业发展。这些创新举措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力推“健康入万策”,通过环境健康风险共治、医疗生态资源联动、中医药生态融合等路径,展现了健康中国行动在跨领域协同中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突破。
通过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等工作,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增长,“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但同时,健康治理“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也浮现出来,表现为:供需矛盾,居民在慢性病防治、健康体重管理等方面的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快速增长,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承压不小,亟须从传统诊疗模式向“筛防治康养”全链条服务转型;知行矛盾,健康知识普及率提升未能充分转化为健康行为实践,居民在追求健康的路上仍面临平价体育服务供给短缺、健身资源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低、掺杂商业利益的健康科普混淆视听等现实障碍,有必要加大力度拆除这些障碍;远近矛盾,追求完成短期健康指标与构建长效健康促进生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失衡,基本医保由于筹资和支付压力,在基金使用上把重心放在治病,所形成的指挥棒效应影响医务人员、居民的行为选择,税务、市场监管、城市建设等领域也不同程度缺乏对“健康优先”的长远、主动考量。
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投资于人”的生动实践,由此带动的健康消费、银发经济等也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路向着光明前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面向14亿多人口的大工程,应突破传统卫生健康行业的工作范畴,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18个专项行动的实施也亟待更多共识的凝聚、更多资源的投入、更多合力的形成,并转化为日趋丰富的健康产品供给。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责任通过积极践行健康行为,不负国家的这份“投资”,不负自身对幸福生活的期许、对和谐美满家庭的追求。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健文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
文章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JTE3ACEA05149LPQ.htm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