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生态中心密云园区,云南女孩王思淇用沼泽红假单胞菌打造绿色治理装置;千里之外的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四川姑娘郑好将烘箱改造成「沙漠实验室」;而在清华大学,北京少女徐若菡正设计让传感器攀附猕猴桃藤架……
这些充满创意的科研实践都来自三星第七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STEM GIRLS 项目)。从全国 11300 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的 122 位少女,历经线上课程学习、方案筛选答辩后,最终进入线下课题营地探究活动,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角逐。
STEM GIRLS 女孩进行「沙漠变绿洲」课题实验
从课本到实验室:在真实科研场景中淬炼科学思维
三星 STEM GIRLS 项目,由中国三星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 2018 年共同发起,意在鼓励女生们用跨学科知识及创新思维发现、解决问题。第七期 STEM GIRLS 项目聚焦「智慧农场与时空溯源」、「池塘健康微诊所--水生态环境认知与修复」、「『沙漠变绿洲』综合利用社会实践」三个课题,引导学生们关注环境中的现实问题。
「当我们实地参观小汤山农业园,了解了智慧农业的现状,才知道课堂上的想法要落地会受到各种挑战」,北京中学学生徐若菡在参加完《智慧农场与时空溯源》营地学习后感慨。她的创新之处在于给猕猴桃园布置传感器时的分区分层布局。这次经历让她更加自信和敢于担当,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探索科技领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STEM GIRLS 女孩进行「池塘健康微诊所」课题实验
来自成都天府中学的郑好在「沙漠变绿洲」营地学习中,面对实验数据不稳定的挑战,通过多维对比实验,不断优化实验条件和增加实验次数,最终成功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真正的研究并非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在反复试错中逐步接近真相」,郑好深有感触,「活动培养了我以系统性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让我不拘泥于现状,勇于探索」。
对于济宁市第一中学的任宇辰而言,此次活动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研发材料的手段和多学科融合的魅力。「我们研究制作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环保的生物质纤维素保水施肥剂,旨在将沙地改良成土壤。」任宇辰兴奋地说,「用物理手段『编织』化学材料,这是科学赋予我们的浪漫」。
STEM GIRLS 女孩进行课题组采样
1+1>2 的方程式:在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
在三星 STEM GIRLS 项目中,科技女孩们尽情绽放创新活力。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三星不仅为科技女孩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构筑了全方位的资源支持体系。中国三星组建了一支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等机构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其中众多女性科研专家的参与,为教学注入了独特的榜样力量。
来自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的张然然,专注于 5G、6G 先行通信技术研究,此次,她受邀为学生带来「设计思维」课程分享,这也是她第二次参与 STEM GIRLS 项目活动。张然然表示,「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非常强」。
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张然然分享「设计思维」
在 STEM GIRLS 项目中,团队协作中的碰撞、交融、互相启迪无疑是突破困境的重要阶梯。
在学生邓佳钰的眼里,协作更像一场「科学创业」——她们用「自荐+投票」的任务模式,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邓佳钰介绍,凭借目标驱动、即时反馈和包容的文化氛围,团队实现了高效协作。她笑称,「这个项目像打开一扇窗,让我发现农业也可以如此有趣」。
而在大理下关第四中学北校区的王思淇的「池塘健康微诊所」方案中,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装置的设计历经多次优化。面对如何突破技术瓶颈的提问,她坦言,「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会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沙漠变绿洲」营地,女孩们在记录实验数据
「有效沟通的关键是明确分工和定期复盘」,在被问到团队合作经验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的白子希这样说。担任队长的她,带领团队探索针对小型池塘的新材料立体生态修复系统,通过反复实验,验证了气凝胶在生态浮岛上应用的可行性。她表示「小水体、大智慧,不仅需要怀揣『科技为本』的信念,还需要多种学科来加持。这要求自己扎实学习,为未来的科学之路奠定基础」。
「智慧农场与时空溯源」课题导师为 STEM GIRLS 女孩进行讲解
三星 STEM GIRLS 项目照亮了怀揣梦想的心灵。正如徐若菡感悟:「活动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仿佛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科研的种子。」在这片孕育无限可能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科技木兰正破茧成蝶,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新华网社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