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025 年,全球开源协作迎来深度变革期。GitCode 代码君有幸邀请到 Gitea 社区创始人肖伦文(Lunny)做客本期「CodeMaster 开源创新先锋」。这位从南开大学走出的技术老兵,历经 20 年技术沉淀,带领 Gitea 从个人项目成长为覆盖 1000 万开发者的工业级平台。
我们将与肖伦文深度对话,解码其「技术创新-开源协作-生态构建」的三阶段破局路径,以及如何通过开源模式重构代码托管的商业逻辑。
您好!非常荣幸您能接受 CodeMaster 的访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您 20 年技术生涯的核心轨迹,并解释每个词背后的故事。
代码君好呀~
我的技术生涯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创新」、「开源」和「生态」。
创新:我的起点始于南开大学软件学院,早期从事声纹识别、电子商务和取证产品的研发。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突破需要直面行业痛点。例如,在研发取证产品时,我们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了数据恢复效率的跃升,这让我意识到技术创新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
开源:在担任研发总监期间,我目睹了闭源工具的局限性。2016 年启动 Gitea 项目时,我选择开源模式,因为它能汇聚全球开发者的智慧。正如英伟达的 CUDA 通过开放架构吸引开发者共建生态从而在人工智能大潮中占领了先机一样,Gitea 的开源策略让社区贡献者从插件开发到企业级功能优化都能深度参与。这种协作模式不仅加速了产品迭代,更推动了代码托管领域的创新。
生态:Gitea 从个人项目成长为工业级平台,关键在于生态的扩展。我们通过插件化设计(如集成 Kubernetes 调度器、S3 存储)和社区治理机制(如 RFC 提案流程),将开发者、企业用户和开源社区的利益对齐,让每个 PR 都成为生态位演进的推手。这与 CUDA 构建的「硬件+工具链+社区」生态逻辑一致——技术价值需要通过生态放大。
从程序员转变为创业者,Gitea 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呢?您在哪个关键节点意识到「领导力不等于写代码能力」?
Gitea 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技术验证期,早期版本主要是我个人进行开发,这是一场单兵作战的生存博弈;社区驱动期,开始通过开源进行协作;商业扩展期,推出了企业版和云服务。早期的技术验证让我明白,优秀的代码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技术被广泛接受。
领导力觉醒的关键节点出现在 2018 年,当时 Gitea 社区有大量贡献者,但代码合并冲突不断,项目方向也出现了分歧。我不得不同时扮演「技术主导者」和「生态协调者」的角色。例如,我们引入了 TOC 机制和模块化架构,明确了社区规则和技术边界。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领导力的核心是建立信任、构建可持续的价值交换体系,而不仅仅是技术能力。
恰如 Google 从 Borg 到 Kubernetes 的进化,技术领导力的本质已从功能实现转向秩序建设。
为什么选择将 Gitea 做成开源软件呢?作为开源领袖,您会如何构建开源社区的生态?
Gitea 一开始绝大部分的代码都是我进行架构设计和编写,但在将 Gitea 作为开源项目推出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我的个人信念是,开源不仅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收益,同时也能促进技术和社区的共同进步。开源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无论是贡献代码,还是使用它进行技术实践。
Gitea 的社区非常多元化,贡献者来自全球各地,其中既有独立开发者,也有来自全球技术公司的工程师。这种全球化的协作让 Gitea 不断成长,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开发者的青睐。
您认为开源软件是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技术变革的呢?
开源软件就是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核心在于降低试错成本和激发群体智慧。我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吧——以前咱们想验证个新技术,光买商业软件授权就得花几十万,现在有了开源工具,相当于全世界的开发者都在帮你「众筹脑洞」。
开源模式使全球开发者能够快速反馈需求、贡献代码,功能迭代周期从「月级」缩短到了「周级」。比如 Gitea 社区有个特别酷的事儿,社区开发者晚上在家撸代码,发现企业用户需要更灵活的 Webhook 监听功能,结果他周末搞了个方案发到社区,从代码评审到合并上线只用了两周就实现了 Webhook 的增强版监听功能,这要是放在传统闭源公司,光需求评审会都能开三周,更别说实现了。
这种玩法其实和英伟达当年搞 CUDA 有点像。他们开放 GPU 计算工具链的时候,没想到游戏玩家、AI 科学家、甚至生物医学团队都能往里面塞奇思妙想,共同定义 GPU 计算的未来。同样,Gitea 的开源生态吸引了企业用户提出真实场景需求,推动我们开发出 S3 存储集成、K8S 调度器等企业级功能。开源不仅是技术共享,更是「需求众包」。
技术变革不再是某个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变成千万双手共同推动的雪球,越滚越快,越滚越出人意料!
Gitea 的技术特性是如何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呢?
Gitea 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轻量高效,单实例可在 1GB 内存下运行,安装只需 5 分钟,资源消耗远低于 GitLab 等竞品。
二是全栈可控,支持私有化部署,能满足金融、医疗等行业的安全合规需求。例如,联发科选择 Gitea 就是看中了其能保障数据主权。
三是生态兼容,通过插件化架构可以无缝集成 Jenkins、Drone 等 CI/CD 工具,并支持 AI 驱动的 DevOps 虚拟工程师,如自动修复、PR 摘要生成等。这些特性使 Gitea 既能满足个人开发者的敏捷需求,又能支撑企业级的复杂场景,形成了差异化的技术护城河。
如何协调企业与个人贡献者的利益?怎样构建一致的开源社区利益?
开源社区的本质是「多元利益共同体」,关键在于透明规则和价值共享。
Gitea 采取了以下策略:分层治理,个人贡献者通过 RFC 流程提议功能,企业用户通过付费订阅获得高级支持;利益反馈,企业用户的部分收入会反哺社区,如赞助黑客松活动、设立开发者奖金;技术中立,核心代码始终保持开源,企业版仅添加增值功能,避免社区分裂。
推出企业版是否遭遇了社区抨击?您如何看待开源软件的未来趋势?
企业版的推出确实引发过争议,但我们始终坚持「开源为基,商业为用」的原则。Gitea 企业版并非闭源,而是通过增值服务满足大型客户需求,同时社区版仍免费开放,你照样能在社区版撸到所有核心功能。
至于开源未来的趋势嘛,我觉着会往两个方向狂飙:
分层化,基础功能开源,敞开供应,高级服务商业化。
智能化,AI 将深度融入开源工具链。例如,Gitea 的虚拟工程师已能自动修复 CI/CD 错误,未来将进一步集成大语言模型,以后你对着仓库喊句「给我部署个自动驾驶版本」,大语言模型就能从写代码到上线全包圆了。前几天我们试水用 AI 生成单元测试,结果它把测试覆盖率卷到了 95%——这哪是写代码,简直是培养赛博格程序员啊!
开源未来就是场"人机共舞":人类定战略、AI 打辅助,社区当靠山。
东西方企业对软件服务付费的认知存在哪些差异?如何说服国内客户为「无形服务」付费?
东西方的差异本质上是「产品思维」与「服务思维」的冲突。国内客户更倾向于为有形功能付费,而西方企业认可持续服务的价值。
我们的策略是:价值可视化,将「无形服务」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场景教育,通过案例证明服务价值;灵活模式,国内提供「买断+订阅」混合制,降低决策门槛。
如果 50% 的代码都由 AI 生成,开源社区的核心价值将转向何处?2030 年的代码托管平台会是什么形态?
即使 AI 生成代码成为常态,开源社区的核心价值将转向「场景定义」与「伦理监督」。人类开发者更擅长理解业务场景、制定技术标准,而 AI 需要人类引导其边界。我设想中的 2030 年代码托管平台将具有以下特征:
智能协作,AI 代理自动处理 PR 合并、冲突解决,开发者聚焦高层设计;合规增强,内置代码伦理审查,防止 AI 生成恶意代码;元宇宙集成,支持 3D 虚拟空间中的实时协作,如 Blender 团队已在 Gitea 上探索 3D 模型版本管理。
给想通过开源实现个人价值的开发者三条建议?开源社区能提供哪些职场无法替代的成长机会?
谈不上建议,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技术进步总是始于痛点,要从解决真实问题入手,而非盲目追随技术热点。同时要具备开放心态,接受代码被批评甚至重构,这是快速成长的捷径。还要坚持长期主义,开源贡献是「复利投资」,持续参与会带来技术声誉与职业机遇。
开源社区带来的不可替代的成长机会:比如跨域协作,与全球顶尖开发者共事,例如 Gitea 贡献者中不乏 Google、NASA 工程师;还有技术领导力,在社区中学习如何平衡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这是职场难以模拟的;最后还有影响力杠杆,优秀的开源项目能直接触达百万用户,远超企业内部的有限场景。
你的下个 PR,说不定正在改写某个沙漠小国的数字化转型史呢!
写在最后
在本次对肖伦文的采访中,我们深入了解了 Gitea 从个人项目成长为全球知名开源项目的历程,以及其背后「开源为基,生态为核」的发展理念。肖伦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开源协作和生态构建,重新定义了代码托管的未来。他的经历不仅为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为开源软件的商业化探索了新的路径。
成为 CodeMaster
「CodeMaster 专栏人物」聚焦开源界有影响力与创新力的人物,通过深度访谈挖掘他们开源旅程中的故事,展现其魅力风采。「CodeMaster 专栏人物」会在 GitCode 公众号独家发布,依托庞大用户群体和广泛传播渠道,给予参与者大量曝光,使其理念与成果在开源乃至整个技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你在开源领域拥有丰富的故事和经历,想要展现自我、收获成长,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代码君报名「CodeMaster 开源先锋计划」,一同在这个平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开源故事,为开源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互联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