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简介更新可能会有延迟,最新信息以官网为准。详情请查询:https://www.swun.edu.cn/xxgk/xxjj.htm
奋进,岁月流金。西南民族大学位于西南民族大学。“天府之国”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染青城峨眉之灵秀,吸工部武侯之韵,是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民族高等教育明珠。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0年7月,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国家民委、成都共建;2015年,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西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大学之一。学校继承了延安民族学院诞生于抗日战争中的优良办学传统。在共和国初升的黎明时分,凤凰涅盘在改革开放时期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蓬勃发展。2003年,在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首届获奖“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工火相传,接力奋斗。学校一直在发扬“和谐共习,自信自强”在探索中发展校训精神,在追求中前进。经过几代人的克服和进取,目前学校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管理、法律、教学、科学、工程、农业、医学、艺术等12个学科,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武侯校区、机场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设“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3.6万平方米。全国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和世界上最大的彝学文献馆都有独特的民族博物馆和中国最大的大学。其中,民族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批博物馆之一。它收藏了8000多件国内30多个民族的文物,是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56个民族;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博士、硕士导师664人。学校汇集了一批热爱岗位、敬业、严谨学习的优秀教师。56人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7名特聘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四个一批”8人入选教育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4人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201人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
励精图治,实行致远。学校有25所学院;博士后移动站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本科专业87个;省(部)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级以上13个专业获批;“优秀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优秀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本科专业、10个省级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收藏图书资料1100多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9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是全国“优秀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优秀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连续十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先进单位”。
铸造品牌,突出特色。自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了560多个国家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个,国家科技计划16个,国家艺术基金26个;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700个;出版学术工作1300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1个,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80多个。特别是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高原牧草栽培、民族医学、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有一个国家平台“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育部、四川省、国家民主委员会等重点实验室9个,省科技创新平台3个(四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2011协作创新中心),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16个,省(部)智库2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成立“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所”和“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等。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刊》多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开放办学,多元化融合。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近年来,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武陵山地区扶贫工作;协助阿坝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盐源县,获得四川省指定扶贫工作先进单位。为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来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与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密苏里大学、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律政治大学、龙谷大学、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多所国家(边境)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近1000名学生被派往国外(边境)进行交流和学习,在70多个国家招收7500多名国际学生。学校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56个民族师生交流,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相互反映,各民族师生工作,互相帮助,创造团结友谊、和谐、共同进步的文化环境。学校坚持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健康向上、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得国家和四川省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是民族博物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春秋实,桃李芬芳。自成立以来,22万名各族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新中国第一位藏族博士、羌族博士应运而生“改革先锋”——全面从严治党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涌现出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民族地区“回去,留下来,用得上,靠得住,做得好”的“永久牌”人才。从康藏雪到天山南北,从巴蜀到天涯海角,以这些优秀校友为代表的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鲜血和忠诚书写责任,用青春和生命回馈祖国和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境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追求梦想前进,再创辉煌。学校以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双一流”建设,重点实施“以本为本,特色发展,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努力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数据截止2021年9月30日)
文章来源:https://www.kaoyan365.cn/swu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